号: G0F001-0202-2022-00016 成文日期: 2022年6月24日
失效时间: 发文字号: 延政办〔2022〕35号
发文机关: 延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2年07月01日
性: 有效
延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延津县“十四五”气象事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延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01 09:28:56 浏览量:62766 字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县直关单位

《延津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延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624  

 

 

延津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做好我气象工作,依据《气象法》《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延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和《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强市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新政文〔2021〕7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延津气象事业发展成就“十三五”期间,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积极实施《延津县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现代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一流台站”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气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气象保障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效益。

1.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聚焦极端灾害性天气灾前、临灾、灾中、灾后等关键时间点,构建迭进式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和机制。暴雨预报准确率、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明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2018年“温比亚”台风、2021年台风“烟花”和暴雨洪涝等重大气象灾害得以有效应对。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保障工程,气象服务保障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效益凸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我粮食丰产丰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2.气象现代化建设扎实有力。完成了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全自动化建设,新建和升级改造了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100%;建成5个自动土壤水分站1个农田小气候站,高密度、广覆盖、全天候综合气象观测网逐步形成,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3.“一流台站”建设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完成延津国家气象观测站搬迁工作,项目竣工后能够满足硬件设施现代化建设要求,有效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促进我气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对构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有着积极意义。

4.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完成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乡镇全覆盖,出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运行管理办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加强部门防灾减灾合作,与农业、应急、公安、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等部门签订联动工作机制合作协议, 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机制。

5.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扎实开展。落实《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全建有标准化人影作业站点4个、新型自动化火箭架发射架5部。年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10次,在保障粮食丰产丰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6.党建引领业务全面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提升。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持续保持级文明单位称号。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认真落实巡察整改工作。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开展系列廉政宣传教育活动。

(二)“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延津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延津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气象发展新形势,抓住延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全面推进气象强建设。

1.锚定发展目标对气象工作提出新要求。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为“十四五”时期我气象事业建设提供新机遇。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助力经济转型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等各方面对气象服务提出新需求。

2.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挑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气象灾害仍然是制约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3.科技创新为气象强建设提供新动能。随着计算机、通信、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的迅速迭代发展,卫星、雷达和智能化气象监测技术不断创新,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业务、科研、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持续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风险和挑战提供了新动能。

(三)“十四五”时期延津气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十三五”时期,我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对照先进水平和重大服务保障需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地面监测站网建设密度仍不足,立体化监测站网仍不完善,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应用和效益发挥还有待提升。突发性、局地性、持续性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不能满足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的应用需求。气象服务能力与重大战略实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仍有差距。气象服务产品数字化水平不高。重点领域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核心业务的科技支撑不足,高端专业领军人才还比较缺乏。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能满足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城市治理要求,气象科普业务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水平不高,公众气象科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和问题、目标、结果导向,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为实现气象强奋斗目标,延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促进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命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延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3.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切实增强气象为延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支撑能力。

4.坚持开放协作。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高度融入中央、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各业务领域竞相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与延津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天空地一体化的精密气象监测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无缝隙智能化的精准气象预报预警重点区域全覆盖,高质量智慧型的精细气象服务重点领域全覆盖,预警信息发布至村、户、人;多功能立体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全覆盖;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达到新乡前列及全省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到2035年,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提升气象治理现代化水平,基本建成气象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 提升气象监测精密度。优化地面站网布局,加快乡村、城市街道、重点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提高地面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密度。补充六要素自动气象站、迭代升级自动气象站,推进行政村(社区)气象观测站建设。提升我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设备智能化水平。升级气象应急观测装备。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深化社会化气象观测应用。规模化发展志愿气象观测事业。

2.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度。对接河南省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立综合监测与预报预警平台,提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加强10-45天预测能力建设、提高全防汛抗旱气象服务能力。

3.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度。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多种渠道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权威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强化气象、自然资源、应急、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警信息共享,健全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加强行业气象服务数据汇集,面向农业、交通、旅游等重点行业开展全过程、全链条的气象服务,增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效果。

4.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升级气象通信网络,完善气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实时监测监管平台等基础设施。

(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范化解气象灾害重大风险能力

1.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气象服务能力。围绕城市内涝、城市生命线运行等开展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在区重点区域加密布设雨量站,提升短时强降雨监测预警能力。编制暴雨强度公式,加强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提升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水平。

2.提升重点行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完善高速公路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在高速公路重点区段布设交通气象站,加强对团雾等影响交通安全的气象要素的监测预警能力。完善易燃易爆和人员密集场所雷电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将防雷安全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

(三)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服务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能力。

1.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健全大气边界层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与气象部门的数据共享、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建立大气污染国控站点气象要素监测系统,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管控能力,提高沙尘天气精细化预报预警水平。

2.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拓展生态敏感气象要素、关键生态要素预报预测业务,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与预警体系。开展气象条件和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和预测业务,做好高影响天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预估和风险预警。开展生态质量气象评估工作。

(四)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

1.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工作,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纳入乡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完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提升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保障能力。对接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落实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建立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监测网络体系,加强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农业影响评估。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培训体系,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评估和区划,为引种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提供气象保障。

加强作业能力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

1.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建设,构建“天基、空基、地基”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通过改建、新建标准化作业站点、优化布局,实现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全覆盖。

对接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空域申报系统,提升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从服务抗旱救灾向保障绿色发展延伸。

2.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作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稳定作业人员队伍,提升人员素质。将人影作业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作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步增长机制。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制定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

)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强化现代气象治理能力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出台气象事权清单,重点推动与地方气象事权相适应的支出责任。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健全公共气象服务政府购买机制。建立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机制和信用评价制度。规范气象数据资源的提供、使用、反馈和评估。优化业务布局,完善支撑研究型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

2.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气象立法执法普法工作。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气象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气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气象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构建气象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促进气象标准的多元参与,提升标准的实施应用水平。

3.加强行业管理和开放融合完善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参与、开放合作、效益评估等机制,创造有利于多元主体参与气象服务、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促进专业气象服务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加强基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设施建设政府责任落实,强化各类气象观测设备的准入、备案及数据汇交等行业管理。深入推进防雷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防雷安全监管能力。

4.提升基层气象台站保障能力。对接“台站提质”行动,提升延津国家基本气象站基础配套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和重点区域保护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以服务“精准化”为核心,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建立健全立体化、精细化、智能化、全时域综合观测及信息保障体系,完善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立完善精准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的预警时效和预报精度,提升延津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现代交通、旅游、能源供给、重大活动保障等能力。建设1部局地天气雷达并实现组网观测提高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能力

(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构建和谐社会、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等需求,通过优化地面作业装备布局、健全地面作业安全体系、建设智能化指挥系统等,对石婆固作业站点进行改建、新兴农场和东史固站点标准化提升,全面提高地面作业能力和安全作业水平,显著提升人影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粮食安全与水安全、抗旱减灾、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应急活动等提供有力保障。

(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程

基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框架设计,依托现有业务系统,扩建信息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系统。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形成覆盖延津县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实现上连新乡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下接乡镇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系统,横向与政府应急平台和各有关部门的专项应急平台、公共媒体等相连接,实现高效快捷、准确无误、科学规范地传递应急信息,使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了解突发事件的信息,有效消除公众疑虑或事先掌握灾害预测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四)延津优质小麦气象保障示范基地

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支撑保障能力。紧紧围绕高标准农田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结合延津农业高质量发展实际,以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主要病虫害智能监测和气象等级预报、气象大数据服务系统建设和种子培育气象服务为指引,着力构建延津优质小麦气象保障示范基地

(五)基层气象台站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延津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实施百站提质行动,从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人才、气象文化、党建阵地等方面打造成适应需求、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科技台站、美丽台站、文化台站。台站道路、供暖、供电、供水、绿化等基础设施水平整体提升,保障气象业务服务安全稳定运行建设气象科普场馆,提升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 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加强组织协调。各部门要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突出解决气象事业发展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确保任务落实。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划落实机制。

(三)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事项和投资预算,合理安排支出规模。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强化综合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

(四)强化检查考核。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体系,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检查考核。建立规划实施检查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建设质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发挥投资效益。


相关阅读:


政策解读:延津县县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评审认定办法(试行)


图解:一图读懂丨延津县县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评审认定办法(试行)